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地方志与石窟文化”分论坛在安岳县举行

体育正文 4 0

“地方志与石窟文化”分论坛在安岳县举行

“地方志与石窟文化”分论坛在安岳县举行

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4日电(王爵 吴平华(wúpínghuá))3日,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(yōuxiù)传统文化论坛(lùntán)——“地方志与石窟文化”分论坛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举行。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(bàngōngshì)党组书记、主任陈(chén)文学出席开幕式(kāimùshì)并讲话,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、主任陈建春,中共资阳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浩宇在开幕式上致辞。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、一级巡视员邱新立主持开幕式。 “地方志与石窟文化”分论坛现场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(gōngzuò)办公室供图 陈文学讲话指出(zhǐchū),石窟(shíkū)文化(wénhuà)(wénhuà)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铭刻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与和平性,在(zài)见证历史脉络、彰显艺术成就、促进文明互鉴和推动(tuīdòng)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。安岳石窟是我国地方石窟文化的典型代表,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并逐步世俗化、地方化的经典之作。地方志(fāngzhì)(fāngzhì)与石窟文化的融通,是“文献(wénxiàn)”与“实物”的双向滋养,二者相辅相成、相融互促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加强石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,研究、提炼石窟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,积极探讨方志文化与石窟文化的融合发展(fāzhǎn)模式,推动方志文化和石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为推动文明互鉴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方志力量。 陈建春在致辞时表示,石窟文化(wénhuà)是(shì)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,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,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色,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(géjú)的重要见证。安岳石窟是中国南方石窟和川(chuān)渝地区中小石窟的最典型代表,具有“古、多、精、美”的特点,是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全省地方志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,充分(chōngfèn)挖掘地方志中的石窟文化资源,认真研究石窟文化的丰富内涵,扎实做好(zuòhǎo)石窟文化的宣传阐释(chǎnshì),推进(tuījìn)石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,助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,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积极(jījí)贡献地方志力量。 赵浩宇在(zài)致辞时表示,地方志是一方水土的“百科全书”,石窟文化是地方志最(zuì)鲜活、最迷人(mírén)的篇章。资阳将(jiāng)坚定(jiāndìng)扛起守护历史文脉的时代责任,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以巴蜀石窟寺文物主题游径为抓手,突出“科技+”“数字+”,不断提升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水平,努力让千年石窟“活”起来、让地方志“动”起来、让传统文化“潮”起来,推动地方志与(yǔ)石窟文化在群众寓教于乐中广泛传播。 论坛以主旨演讲和交流研讨(yántǎo)相结合的形式进行。主旨演讲阶段,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(shíkū)检测中心副(fù)主任、研究馆员张正模以《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与(yǔ)实践》为题,中共四川省委、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以《从(cóng)地方志看(kàn)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zhānglì)》为题,西南民族大学文博研究院院长雷玉华教授以《大足与安岳石窟寺的异同》为题,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汪毅以《安岳石窟的多元讨论》为主题,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亮以《中小型(zhōngxiǎoxíng)石窟志书(zhìshū)编写新思考》为主题,分别发表主旨演讲,从不同维度打开地方志与石窟文化交流互鉴的新视野。 交流研讨阶段,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“地方志(dìfāngzhì)与石窟(shíkū)文化(wénhuà)”这一主题,畅所欲言、智慧交锋,碰撞观点、交流思想,深入探讨地方志与石窟文化的关联,深刻阐述石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,从不同角度对石窟文化的保护(bǎohù)开发利用提出真知灼见。 据悉,本次论坛是由中国地方志(dìfāngzhì)工作办公室、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(zhǔbàn),四川省(sìchuānshěng)地方志工作办公室、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协办,中共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(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)、安岳(ānyuè)县委县政府承办。来自全国石窟文化领域和社科(shèkē)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、论文作者代表,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有关处室负责人及(jí)四川省各市州地方志机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。(完)
“地方志与石窟文化”分论坛在安岳县举行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